编者按:
“今日桃李芬芳,明日国之栋梁”。中欧法学院推出“‘桃李’有言”毕业生专访特辑,与大家一同分享毕业生的成长故事和真挚声音。
汪旗,中欧法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2014年7月毕业,获得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硕士学位和德国汉堡大学法学硕士学位。现任职于金杜律师事务所香港办公室,曾在金杜律师事务所和汉坤律师事务所北京办公室任职。

一、缘起中欧法学院:问题解决能力与语言能力
谈及中欧法学院培养模式的独特之处,汪旗认为,学院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基于法律专业的独立思考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未来从事律师、法务还是公检法等职业,既要“进得去”,基于法律思维提供专业意见;同时又“出得来”,具备站在客户或公司内部业务部门等非法律人的视角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专业是基础,为此,学院开设了系统的法律方法课程,例如郑永流老师的《法理学与法律方法》课程,旨在培养同学们从不同视角分析法律问题、衡量价值并作出平衡判断的能力。部门法教授具体的知识,同学们实际工作中能够用到的可能是某一部门法的知识,甚至需要重新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但方法论和法律底层逻辑是未来不管从事何种职业、何种领域都通用的底层思维和技能。
其次,语言能力是中欧学生的另一个显著优势。汪旗指出,中欧法学院特别强调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其他法学院的学生相比,中欧法学院学生经过三年系统的学习,在语言能力方面普遍具有优势,这为他们进入国际法律行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两年,随着中国出海业务的蓬勃发展,很多律师开始从事或拓展出海业务,无论去东南亚、墨西哥还是中东、非洲,学好英语是基本功乃至加分项。除了第二年同学们在欧洲的留学经历,第一年中欧法学院也开设了很多外教课,以及用英文讲授中国法的课程,这些都迫使学生们锻炼英语能力。除了具体的语言技能,语言还能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视角。以英语来学习法律,包括中国法,可以获得理解法律的不同视角。
谈及如何提升英语能力,汪旗表示,在校期间他组织同学们整理精听欧盟法课程的录音材料,这个过程除了有益于学习欧盟法本身,也提高他的英语听力。其次,建议同学们在具体的挑战中获得正向激励,比如利用AI、英语角、英语谈判比赛等,通过具体的挑战来给自己施加压力,并从中累积学习的正向激励。最后,要充分利用接触英文环境的机会。汪旗提到,进入职场后,与香港同事以及在英文环境中的交流极大地增强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职业发展:持续学习,渐进深耕
汪旗表示,相较于公检法等公务员的职场氛围,他更倾向于做律师,因为律师工作的自由度更高。而相较于在公司组织架构中属于中后台的法务工作,律师作为律所的前台人员,工作相对更有挑战性。

关于就业,汪旗认为能力和运气都很重要。至今工作逾十年,汪旗觉得自己运气很好,碰到的老板们几乎不会发火,业务能力也很强。运气是“听天命”,而自己需要“尽人事”。无论做什么工作,学校中学习的某一部门法是基础,日常工作中需要基于此去学习很多具体的实践知识和技能。
对于职业发展,汪旗指出,在初入职场时往往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并且在职场的3到5年内可能会面临职业发展的瓶颈。在职业初期可以选择应用较为宽泛的领域,学习更广、更多的知识与技巧,避免过早专注于某个过窄的专业方向。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可以逐步向更加专门化的领域发展,进一步提升自身在某一细分专业领域的竞争力。在入职前应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了解团队结构以及律所内部人员配置和协调机制等,有助于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
汪旗认为,招聘、应聘,本质是看人与岗位的匹配度。如果是中年级律师,在专业方面主要看是否有相匹配的项目经验。如果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则会更看重基础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英语水平。面对困境时解决问题、从困境中走出来的能力是面试官比较看重的。
三、勉励与寄语:珍惜情谊,拓宽视野
访谈最后,汪旗强调要珍惜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联系,从情感的角度看,因为这些关系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们承载着共同的青春和记忆。去年中欧法学院2011级同学毕业十周年返校聚会,追忆大家的同学时光,并深切缅怀创始院长方流芳教授,成为大家步入职场之后难得的人生回忆。从事业的角度看,同学间的友谊能够在职业生涯中为彼此提供支持和资源。在商业领域,所谓的“获客”的关键和本质是建立信任关系,而同学之间本来就有很强的信任关系。
其次,汪旗指出学好语言至关重要,因为它是未来转型和工作的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能力能够为在法律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挑战。
最后,面对挑战和挫折时,自我恢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这也可以被宽泛地称为“情商”。保持持续学习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至关重要。当情绪平复后,要将注意力集中到如何真正解决问题上,多尝试、多实践,当人专注和沉浸到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课题中时,就能以平常心来面对他人的审视、评价和挑选,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汪旗还建议同学们要拓宽信息源,寻找不同的视角,建立更广泛的认知。一方面,要具备跨地域、跨领域的视野,思考自己未来在哪里发展人生,比如最近大湾区就有很多人来香港就业,寻找机会,即使他们之前从没有在中国内地之外工作过。另一方面,要有时间性的视野,关注未来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如中国企业到境外投资的“出海”业务,无论是在中东、非洲、东南亚还是墨西哥,年轻律师在尚未成家的时候可以更自由地去其他国家、地区探索。再比如,大家都预计地缘政治紧张的局势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面对美国制裁的问题,由于中国很多企业如华为、中兴等都受到了制裁,那么在应对制裁方面的律师需求将会相对较大。
当然,无论选择继续在事业上努力,还是选择回归家庭或其他兴趣爱好,探索和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追求都是非常重要的。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定、更从容。
文字:鄢颖娇 康丹 2024级双硕士
图片:汪旗 2011级双硕士
助理编辑:蔡欣仪 2024级双硕士
责任编辑:李晓露 马安娜
往期推荐:
“桃李”有言 ① | 李卓凡:为当下可为,展未来之望
“桃李”有言 ② | 丁厚淦:常怀感恩之心,力行所能之事
“桃李”有言 ③ | 李笑聪: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桃李”有言 ④ | 张淑媛:让兴趣成长,绽放为热爱之花
“桃李”有言 ⑤ | 王一伽: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桃李”有言 ⑥ | 王骄阳:过往不念,未来不惧
“桃李”有言 ⑦ | 米襄怡:初心如磬,执法持平
“桃李”有言 ⑧ | 李昀锴:我不是传授经验的人,我只是讲述故事的人
“桃李”有言 ⑨ | 郝晓林:勇敢追梦,恒守热爱,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
“桃李”有言 ⑩|马少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桃李”有言 ⑪ | 李梦:中欧获历练,律界绽芳华
“桃李”有言 ⑫ | 李冬:十年涉外法务工作感言:路虽远行则将至
“桃李”有言 ⑬ | 孙荣北:勤勉为先,专业为本
“桃李”有言 ⑭ | 白洋铭:非研法律之术 乃求真理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