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与活动 - 新闻通讯 - 正文

“桃李”有言 ⑫ | 李冬:十年涉外法务工作感言:路虽远行则将至

编者按:

“今日桃李芬芳,明日国之栋梁”。中欧法学院推出“‘桃李’有言”毕业生专访特辑,与大家一同分享毕业生的成长故事和真挚声音。

李冬,中国政法大学2007级本科校友,中欧法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2014年7月毕业,获得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硕士学位和德国汉堡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14年以应届生身份入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开启涉外法务的职业生涯,2015年至2018年外派北非,2018年至2021年外派印度。2021年至今入职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海外法律部与合规管理部。


涉外初探:求学与启程

涉外工作并非李冬校友工作中的“另一抹色彩”,而是他工作中的“主基调”。在毕业后,他就投身华为的涉外法务工作,并先后在北非和印度等区域和国家常驻,为公司在当地的业务提供全面的法律支持。

对于这段经历,李冬校友感触颇深。李冬校友提到,多年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是完全区别于旅游等走马观花式的体验的。在当地生活,会融入到当地人中去,与他们交友,看到更多真实的一面。在当地工作,不仅需要面对复杂的法律问题,同时也要面临复杂的法治环境与营商环境,这是在异国进行涉外法律工作所获得的独特体验,在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个人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与培养。

李冬校友说,这些体验与心得,离不开他在中欧法学院学习生活的经历的影响。李冬校友不时会回想起当初作为应届生在华为面试时的体验,那时的面试让他深刻地意识到了“视野开放性”的重要性,而这恰恰是他在中欧法学院学习和生活时所获得的宝贵财富。

“视野开放性”可以体现在多元化、开放性、主动性等等方面。中欧法学院多样化的生源及专业给了他多元化的视角,让他明白了“多元化的东西,你不一定要认同,不一定要接受,但是你知道世界原来是这么多元”,从而吸收多方面的经验与观念,跳脱出自己的固有思维,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同时,中欧法学院的课程乃至培养模式给了他开放的视野,让他在不同课程的学习中多方面发展自己,让自己成为学贯中西的涉外法治人才。欧洲的学习经历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也让他获得了认知上的改变与提升。

最后,中欧法学院培养了他的主动性。中欧法学院的学习,不是生硬地填鸭式教学,而是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在中欧法学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十分丰富,很多时候都是由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这深刻地提升了学生们学习与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们在论辩的过程中训练出潜移默化的充满系统性、创造性、主动性的学习与思考能力。


职场破局:求职与定位

中欧法学院要培养优秀的涉外法治人才,学院培养目标的实现要靠学生们在实战中或者说实际的工作中去发挥。大家要有做事的热情,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就业市场确实发生了改变,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一点并没有改变。大家既要有专业过硬的底气,也要有志在必得的霸气,在职业规划上不要轻易给自己设限,但也不要好高骛远,要一步一个脚印。无论何时,永远保持谦卑的心态,这样才能一直有所成长。

李冬校友说,就业方向有时并非仅仅来自个人选择,它更多的是一种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最终水到渠成的结果。中欧法学院的学生就业方向是广泛的,毕业后,同学们有的选择成为公务员,抑或继续读博深造、进入律所、进入高校教学或者成为公司法务等等。各位师弟师妹未来的可能性是没有上限的,所以无论何时都要有这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定力,不妄自菲薄、轻言放弃。

李冬校友也提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从企业招聘的角度而言,它们要求求职者扮演的角色更加精准,但是细化的分工并不代表中欧法学院这份就读经验所提供的指引改变了。就李冬校友而言,他希望一起共事的新人具备较强的可塑性,“第一是基础要好,第二是可塑性要强,第三是要非常主动”,这与李冬校友曾在中欧法学院学到的“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我们就是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具备内在的统一性。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且能够学以致用;对自己的选择充满热情,在工作中积极主动、不惧挑战;愿意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纳与自己不同的东西,而非被其所限制。这些都是当今人才所应当具备的,同时也是在中欧法学院的培养模式中得到的。


十年沉淀:挑战与进阶

在职业生涯的长河中,每个人都在不断面临各种新问题和新挑战。“没有谁一开始面对挑战就有解决方案”,李冬校友也是持续在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总结方法,从而逐步成长。

涉外法务工作要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李冬校友坦言,在其过去十年的工作中,日常不仅要面对各种跨法域的纯法律问题,还要面对很多复杂程度更甚于法律问题的其他问题。而这些新的问题也考验和锤炼着李冬校友的领导能力和专业素养。李冬校友从亲身经历得出:“中资企业出于对海外当地经营合规性的重视,会非常依赖法务的专业性。”因此,作为法务领域的责任人,李冬校友不仅需要稳定自己以及整个团队,制定合适的策略,努力消除客户的疑虑;还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学习国外的法律法规,与总部保持紧密沟通,以更好地解决各种法律问题。

在职业发展的承载平台切换到大华后,李冬校友依旧从事涉外法务工作。“法务的工作不只是解读法律的内容和影响,还要能够从防范或应对重大或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出发,提出高质量的业务调整或组织调整的合规方案,并且亲自参与方案的落地实施。”在一个大型企业内推动系统性的调整并非易事,它已经超越了传统法务工作的范畴,涉及到如何获得公司决策层的支持并整合内外部多重资源合力推进方案成功实施的问题,这些工作不仅要求专业能力,更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李冬校友也谈到:“‘因为看见,所以相信’,在成长型企业中,领导往往会在看到员工主动踏实的工作表现后给予更多信任和重任。”因此他鼓励同学们遇到挑战不胆怯,培养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多一些“舍我其谁”的坚定,少一些“畏首畏尾”的犹豫。

虽然十年的职业生涯不乏困苦与艰辛,但李冬校友仍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从事涉外法务工作使他获得了很多正向的反馈,包括个人专业能力的持续提高,工作中赢得的尊重和认可,职业道路上的稳健发展,而这些都是十年前他作为一名中欧法学院毕业生时所热切期盼的。十年后,他身上中欧人的印记越发鲜明,因为愿望的一步步实现都与这枚印记息息相关。


知行合一:经验与反思

李冬校友对法务工作充满热情,认为这一职业提供了无限的价值创造机会。他提到,“大道至简”,无论是作为律师还是企业法务,核心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团队或公司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一名法务不仅需要完成基础的法律事务,还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帮助领导排忧解难。当然,前提是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工作,有远见卓识且愿意教导后辈的领导,职场新人才能够快速成长并积累宝贵经验。此外,法务一职更看重个人的努力和专业能力,而非家庭背景,为每个人提供了公平竞争和发展的环境。李冬校友认为,不同法律职业之间的优劣势并不明显,更多在于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而且要花时间在工作中积累沉淀。就读于中欧法学院的同学们通常已经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水平、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足够的韧性,更要抓住一切的机会去体验和锻炼。


寄语后浪:展望与共勉

针对未来也将踏入职场的师弟师妹们,李冬校友分享了他的看法:“当前就业市场确实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选择‘躺平’。相反,越是这样的时候,越是要展现自己的韧性和积极态度。”他强调,一方面当前可能有很多人正在找寻好的工作机会,但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招聘不到所需要的人才。这里的错位在于,用人单位想要的不是“人力”,而是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才”——那些不仅有潜力、有希望,而且具备良好工作态度和相同价值观的年轻人。因为“人力”是不缺的,但“真正优秀的人才总是稀缺的”。

因此,李冬校友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培养正确的求职观念,提前规划未来的发展道路。他还提到,中欧法学院以其卓越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的生源著称,同学们应该珍惜这样的学习平台,踏实努力地提升自我。“做好自己就是给家庭、学院乃至国家争光添彩。”

最后,李冬校友表达了对母校深深的感激之情,他在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对中欧法学院的强烈的身份认同。他认为,只要每个同学都尽力做到个体的最优,就是对家庭、对母校、对社会的卓越贡献。


文字:田子晗、陈雨岚 2024级双硕士

图片:李冬 2011级双硕士

助理编辑:张西超 2024级双硕士

责任编辑:李晓露


往期推荐:

“桃李”有言 ① | 李卓凡:为当下可为,展未来之望

“桃李”有言 ② | 丁厚淦:常怀感恩之心,力行所能之事

“桃李”有言 ③ | 李笑聪: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桃李”有言 ④ | 张淑媛:让兴趣成长,绽放为热爱之花

“桃李”有言 ⑤ | 王一伽: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桃李”有言 ⑥ | 王骄阳:过往不念,未来不惧

“桃李”有言 ⑦ | 米襄怡:初心如磬,执法持平

“桃李”有言 ⑧ | 李昀锴:我不是传授经验的人,我只是讲述故事的人

“桃李”有言 ⑨ | 郝晓林:勇敢追梦,恒守热爱,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

“桃李”有言 ⑩|马少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桃李”有言 ⑪ | 李梦:中欧获历练,律界绽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