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友 - 校友访谈 - 正文

“桃李”有言 | 张淑媛:让兴趣成长,绽放为热爱之花

编者按:

“来路硕果累累,前途长风猎猎”。值此建院十五周年之际,中欧法学院特别推出“‘桃李’有言”毕业生专访特辑,与大家一同分享毕业生的成长故事和真挚声音。


张淑媛,中欧法学院2018级民商法学双硕士,2021年毕业后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至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读博,主要研究国际公法与国际人权法。研究生期间,其参加了Vis Moot国际商事仲裁、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Lan Fletcher国际破产法等模拟法庭竞赛,也在学业上获得了学院一等奖学金,并先后在中国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亚太中心、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等进行实习。另外,在研究生期间,她也完成了北京大学人权法硕士项目的学习。

一、中欧:拓宽未来选择的家园

(一)欧洲法学习经验

张淑媛分享了她在欧洲法学习方面的心得。首先,在课上做到学有所得,多多思考,考试基本都是老师授课涉及的内容。其次,放松心态,建议大家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提问。在这点上,张淑媛建议大家可以对自身进行取长补短。很多同学有良好的品质,言之有物,沉稳有度。但也正是因为对发言的内容有较多的考量,有时会踌躇不前。其实只要建立起在课堂上多参与,多发言的习惯,多试几次,就会从紧张变得熟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跟老师互动的过程中思维的碰撞,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机会给到的是能被看见的人,展现出去了,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机会。

此外,类似“中欧杯”、VIS Moot等锻炼表达和展示能力的活动,她也鼓励大家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多多参与,不要让自己的胆怯或者是一些不自信阻碍自己迈出尝试的脚步。

(二)中欧培养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张淑媛认为中欧三年的学习打下的基础对之后的深造和工作都非常关键。

第一,中欧开设的基础课程对于法学思维训练非常有用。宪法和法理这类课程对于锻炼和形成法学思维方式以及构建对法学体系的整体理解具有很大的助益。这种学习模式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由点到面地串联和组块的能力。比如,在实务中,如果遇到法律没有规定或者是一个规定可以做出多种解释的情况,我们需要在了解整体法律体系、能够应用的法理和部门法原则之后,才能够做出更好的判断。

第二,中欧课程安排涉及的广泛内容可以帮助同学们掌握更多知识。如果之后工作中涉及不同知识的运用或者是自己想转换赛道的时候,这些都是我们的扎实基础。以律师行业为例,在从业之后往往会涉及到不同的案件类型,或者一个案件内容涉及不同的部门法。那么这种在中欧对不同部门法的学习就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第三,在中欧的培养模式下,我们在广泛的课程学习之外,也拥有跟随研究生导师深入学习的机会。因而,我们的专业知识在广度之外,也有深度。张淑媛的研究生师从胡利玲导师,研究内容是破产法方向。在研究生期间,她定期参加师门读书会,导师在研院开设的破产法课程以及其他的师门活动。她分享,导师的言传身教不仅让她提升了破产法上的专业能力,并且学习到了导师教书育人的精神。

二、读博选择:凡事预则立


(一)选择读博的心路历程

张淑媛表示,自己读博是机缘巧合加上综合考量的选择。首先,根据不同的实习经验,她排除了自己一些不喜欢的职业选项。同时,在毕业之际她恰好遇到了一个感兴趣的博士申请项目。而最终决定申请博士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量:第一,博士项目的研究方向与自己的兴趣符合;第二,博士项目的内容与自己对未来的工作内容设想符合;第三,在把出国读博作为目的本身之外,这也提供了一个平台与渠道,让她能够综合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获取博士项目信息的途径

对于获取博士项目信息的途径,张淑媛结合自身经历给出了一些具体心得经验,建议同学们可以广泛了解一下来自不同平台的信息。

首先,关注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及研究生院发布的交流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等信息。关注学院老师在年级群转发的博士招生信息。考虑到中欧法学院双硕士的培养模式以及英文授课在培养方案中的实质比重,在中欧法学院授课的外方教师,常常会请学院转发欧洲高校的博士招生信息,并录取了不少中欧校友就读。

其次,中欧在欧洲有各个国家的合作院校,具备独特的优势。研二的同学在汉堡大学读书的时候可以利用身边方便获取的资源。比如在选修课的时候如果碰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跟授课老师多交流,从而了解不同学校和专业的信息。

最后,读博最重要的是找到研究领域和兴趣契合的老师。所以如果在读一些文章的时候发现某位老师在你感兴趣的领域发表过很多相关的文章,可以去学校官网检索老师的信息,了解其最近的研究内容以及是否招生的信息。

三、读博之路:心态与专业能力共成长


(一)国内外培养模式的不同

张淑媛分享,国内外博士的培养模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内更倾向于在读博初期就写文章并发表。到后期,才会对博士毕业论文开题,进行写作。而国外的培养模式是从入学初期就开始博士项目本身内容的写作。以法学为例,现在博士项目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写一部专著,第二种是发表特定数量的期刊文章,最后组成一个完整的博士项目。这是读博期间贯穿始终最重要的目标。当然,在此期间,也可以跟导师商量之后制定计划,穿插着发表一些文章、参加学术活动等。另外,国外不同的学校对于博士的培养内容也存在不同,比如课程的设计。一些学校会给予博士生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等的训练,这些对于完成学术的论文写作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训练。一些学校在此之外,还有与具体研究内容相关的课程。因此,这些信息也建议在申请一个学校的博士项目之前进行了解。

(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张淑媛表示在国外读博期间,她进行了大量的知识和思维训练,并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包括专业上和生活上的。

在专业上,刚开始读博的时候,她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技巧可能存在不确信。 她分享,有这种不确信的时候,面对不同的观点和他人的建议,可能会有过度怀疑自己观点的倾向。但这个不自信会随着读博期间自己专业能力和经验的增长而减少。当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之后,我们会开始去建立自己更系统化和更严谨的判断标准和判断逻辑。比如,在听到来自外界的意见后,我们需要综合地判断这些意见建议,对你的项目是不是必要的、相关的、有用的。这就是在建立和应用自己思维的过程。经过了这个过程之后,在写作上、在专业领域上,我们都会有更多的自信心去输出自己的观点。

而于生活上,要面对的其实也是应用批判性思维在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中建立适合自己的模式的过程。在国外的生活需要花时间逐步习惯和适应,包括在生活琐事方面锻炼自己的独立性,融入当地的生活节奏。多多鼓励自己张口说英语,保持开放的心态,与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她强调,在国外生活,建立能够给自己提供情感支持的一个社交圈,从而能够在总体上保持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是很重要的。因为这种状态才能支持我们在专业追求以及其他方面上的可持续发展。

四、学术研究:申请经验分享

(一)读博需要锻炼的品质

张淑媛认为在国内外读博需要的品质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

首先,她认为,因为不同的培养模式,在国内读博对于在研究生阶段已经有一定学术能力的积累会有一些要求。因为在读博初期就需要有发表文章和参加会议的产出。但是国外培养的先后顺序会有所不同。也因此,在读博初期,学生相对来说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成长,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所以如果有同学对于读博感兴趣,但同时怀疑自己的学术能力是否足够,可以综合考量进行选择,不要在一开始就否定自己,排除这个选项。

其次,在心态上,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读博,都需要具备一个持久、坚韧、乐观的心态。在刚开始读博的时候,张淑媛的导师曾对她说,读博很像一个人的战斗。虽然导师可以在初期的时候提供一些建议,但一两年之后,就会发现自己慢慢成为了自己项目的“专家”。自己成为了项目的掌舵者。同时,读博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一段时间内,它可能没有很多短期的外在的反馈。更多地是需要我们进行向下扎根与沉淀。因此,保持一个内在的驱动力是很重要的。

最后,国外读博有其自己特定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因为在国外个人需要重新建立社会连接和适应新环境。另外,还有语言的不同,培养体系,写作方式等等方面的不同。她建议,研二的同学可以利用这段在国外生活的时间判断自己能不能适应国外的这种环境,如果觉得可以接受和适应则可以考虑在国外生活学习。

(二)国外博士申请经验

张淑媛对于申请国外博士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分享。

第一,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内容,通过多种渠道检索资料,找到自己想做的博士项目。可以根据官网的联系方式,与负责该项目的老师进行意向联系。

第二,在意向联系的过程中,通过邮件或者视频通话等多种方式你可以与潜在导师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对彼此的研究领域、兴趣、专业背景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如果学生与老师双方达成一致,认为可以尝试申请博士项目,那么就可以进行研究计划的写作。

第三,在完成这份研究计划,并征得意向导师的同意之后,下一步是将材料按照要求发给相应院校的负责人,提交官方的申请。学校方接受到申请之后,可能会进行面试或者其他的选拔方式。

第四,学校官方面试通过之后,下一步是尝试申请奖学金(如果有合适的奖学金),在奖学金申请结束后可以再把结果反馈给申请院校。一般来说申请博士的话,要保证有资金渠道来源。国外的博士项目有三种资金来源,岗位制博士(学校聘用),奖学金或者其他资金赞助渠道,以及自费,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五、寄语

张淑媛表示,作为中欧的学生,我们的知识储备以及各方面能力都是很有竞争力的,不论身处国内还是国外,都可以利用好中欧为我们提供的各种资源,抓住这个平台,不畏困难,自信积极地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

图片:张淑媛 2018级双硕士

文字:芦嘉琪、王雨琦 2022级双硕士

责任编辑:马安娜、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