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友 - 校友访谈 - 正文

“桃李”有言 ⑨ | 郝晓林:勇敢追梦,恒守热爱,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

编者按:

“今日桃李芬芳,明日国之栋梁”。中欧法学院推出“‘桃李’有言”毕业生专访特辑,与大家一同分享毕业生的成长故事和真挚声音。

校友简介

郝晓林,中欧法学院2011级法律(非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获得新生一等奖学金。2014年7月毕业,获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位和德国汉堡大学法学硕士学位。毕业后选调至成都市委外事办公室,从事外事礼宾工作至今,主要参与保障大型国际赛事工作。2016年曾借调到外交部工作,2018年挂职九寨沟县开展抗震救灾。曾获得“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先进个人”、“九寨沟县荣誉市民”等荣誉称号。

一、中欧勇敢追梦、拓宽人生半径

不像法学本科科班出身的校友,郝晓林称自己是个“非典型”的法律系学生:他本科毕业于中国民航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在海南航空公司当过飞行翻译,也在亚洲联合公务机公司当过运行控制。工作期间,他每年都在考研,后辞职专门备考,凭借努力成功考入中欧法学院。

从社会重返校园,郝晓林有种“人生第二春”的感觉,因此他对校园的一切都倍感珍惜。对专业课程,他自认为没有深厚的底蕴和功底,看待法律的各种原理和案例少了一些理性,但也多了一些感性。他回忆道,在研一的宪法可诉性辩论赛上,他作为正方四辩,几乎是从纯感性角度发言,却赢得了同学热烈的掌声,获得了老师的高度认可,这作为课业上珍贵的高光时刻使他铭记至今。

距离毕业已十个年头,郝晓林回忆道,法律的专业知识也许已经忘得差不多,但院长和教授们的思维方式与精神光辉成为了他更宝贵的财富,那些言传身教的斗争精神、独立思考和国际视野等理念令他至今受益。而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则是另一笔宝贵的财富,与同学们之间的每一次“军都山论剑”,每一次挥斥方遒,都用青春铭刻了成长的痕迹,“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曾经的青涩少年如今都成为了社会的中流砥柱。

二、明确职业定位,深耕外事工作

2014年毕业时,郝晓林参加了四川省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项目,选调到成都市委外事办公室,开始了至今已十年的外事礼宾工作。2016年他曾借调到外交部礼宾司工作,参与保障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大型外交活动;2018年九寨沟发生地震后,赴九寨沟县抗震救灾一年;2019年至今,陆续参与了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第18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大运会、2022年成都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第12届世界运动会等大型活动。

在职业发展方面,郝晓林认为,中欧的学生都是法律精英,不缺从事法律工作的言传身教,他希望给师弟师妹们提供的是一种法律就业之外的多样化职业发展思路。他谈到,法学专业的同学首要选择从事法律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确实在学习过程中有选择其他行业的想法,不妨多去接触一下。以郝晓林的个人经历而言,从事外事工作,坎坷中不乏精彩,挫折但并不蹉跎,上到国家外交的恢宏大气,中到国际赛事的艰辛筹备,下到贫困县镇的脱贫攻坚,正是这丰富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他,也是他深耕外事礼宾、开展外事培训的底气所在。郝晓林希望,中欧的师弟师妹们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在埋头读书时不妨抬头看天,多多关注国内外的时政要闻,深刻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才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作出合理定位。


郝晓林开展外事礼宾培训

三、感悟寄语

从民航英语到法律硕士再到外事礼宾,3份工作,4次考研,从4年的无头苍蝇到10年的啄木鸟,郝晓林人生探索中的每一步都在试图冲破自己的天花板,不是每一次都会成功,但总会有成功的下一次。多探索,保持好奇,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能做什么。人生需要规划,因为规划才能走出一条大道,同时,人生又无法或者说不需要严格规划,因为未来是千变万化的。最后,郝晓林鼓励中欧法学院的同学们,“保持乐观,保持冲劲,积极行动,未来可期”。

文字:何田田、代雅婷 2024级双硕士

图片:郝晓林 2011级双硕士

责任编辑:马安娜

往期推荐:

“桃李”有言 ① | 李卓凡:为当下可为,展未来之望

“桃李”有言 ② | 丁厚淦:常怀感恩之心,力行所能之事

“桃李”有言 ③ | 李笑聪: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桃李”有言 ④ | 张淑媛:让兴趣成长,绽放为热爱之花

“桃李”有言 ⑤ | 王一伽: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桃李”有言 ⑥ | 王骄阳:过往不念,未来不惧

“桃李”有言 ⑦ | 米襄怡:初心如磬,执法持平

“桃李”有言 ⑧ | 李昀锴:我不是传授经验的人,我只是讲述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