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日桃李芬芳,明日国之栋梁”。中欧法学院推出“‘桃李’有言”毕业生专访特辑,与大家一同分享毕业生的成长故事和真挚声音。
校友简介:
李昀锴,中欧法学院2012级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2015年7月毕业,获得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和德国汉堡大学法学硕士学位,现任天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2015年7月正式加入天元律师事务所,主要从事复杂的争议解决及知识产权业务。在天元工作期间,李昀锴律师共办理了数百件重大、复杂的争议解决案件,涉及知识产权、互联网、影视娱乐、网络游戏等领域。

一、回望:拳拳不忘母校情,桃李不言自成蹊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对于李昀锴来说,距离他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读书已经过去了十二个年头。这十二年间,从一名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再到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新人律师,到如今的律所合伙人,虽然经历了很多,但在中欧法学院的三年对他来说依然是难以忘怀的回忆。

(一)国际化平台提供多样机会
中欧法学院旨在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培养通晓中国、欧盟法律,具有整体性学科思维、完备的应用技艺的通用型涉外法律职业人才。在研究生的第二年,同学们可前往欧洲合伙院校学习,以更好地掌握欧盟法律。
在谈到在欧洲的学习情况时,李昀锴认为,欧洲的学习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平台,让同学们有机会能够更多地感受到欧洲老牌高校的学术气息,提升自己的涉外法律水平,尤其增进了对于欧盟法的了解。但对一个在本科期间以学习中国法为重点的学生来说,因为与本科所接触到的内容属于完全不同的体系,在欧洲的学习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另一方面,欧洲的学习机会也给予了同学们在国际组织实习的便利:“在我的同学中,有的在德国汉堡大学完成上学期的学习后,在国际法院获得了实习机会。说来很有意思,在他出国之前买了一些手机壳,之后随便摆摆摊把机票钱都挣了回来,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法学生的商业头脑。”
其次,李昀锴谈到,出国交换的经历为一些同学提供了继续做学术研究的契机,很多同学在攻读完硕士学位后,就凭借欧方合作院校的资源去了欧洲的其他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最后,这段在欧洲的经历也极大地提升了李昀锴的英语口语水平。“在法大其他学院读研的同学们相对而言少有在国外学习的机会。但是我们在欧洲期间,不仅要适应一个全英文的学习生活环境,还要去适应来自不同欧洲国家老师们的口音。而这对我在此后从事涉外案件有很大的助力。”
(二)实务化、多元化课程启迪思维
中欧法学院的另一项办学特色是中英结合的教学以及丰富的欧洲法课程,当谈及这一点时,李昀锴提到了这种经历给他带来的启发和影响。
李昀锴认为,欧洲法的学习使他具备了看待问题的另一种视野、视角和研究框架:“例如说,我最近在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些案件,而当我去了解对于欧盟的人工智能立法和政策、抑或是它的管理和落实,都会有一种更加轻车熟路的感觉,比起律所中别的同事,我们接触学习到的欧洲法知识使我们在从事涉外业务时可以少做一些前提性基础性的工作,加快了工作效率。”
谈到研究生期间的课程时,李昀锴印象最深的是马万里老师以及他讲授的商务谈判。对于律师这项工作来说,这门课所提供的一些谈判技巧能够切实地应用到工作之中。同时,这门课提供给李昀锴的启迪还有一种视角和思维的转换,这种转换能够很好应用到律所的实务中去。另一个对他印象比较深刻的是Susan-Gale Wintermuth所讲授的Legal Research and Writing。这是一位在学院创立之初就开始在中欧法学院执教的欧方教师,除了对于英语法律研究以及写作的教学之外,她的活力和热情也感染着每一位同学,也让李昀锴收获良多。
(三)目标、挑战与收获
当谈及自己在中欧法学院就读三年期间的目标与挑战时,李昀锴谈到,最主要的目标还是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机会,对自己毕业后的职业作出一个清晰的规划。
当面临本科毕业时,李昀锴发现,自己对于未来职业规划依旧充满迷茫,因此便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可以让自己有更加充分的时间思考自己要干什么。但是,在读研过程中寻找工作机会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谈到读研期间的收获,李昀锴认为他最大的收获是,在三年的学习期间能够一直保持较为专注的学习状态,这也有助于培养他对于终身学习这一习惯的坚持。另一方面,因为既要学习中国法,又要学习欧洲法,这使得李昀锴有机会接触到复合背景的知识,这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也为他提供了通过不同维度观察和分析法律问题的契机,这使今后的执业工作受益良多。
总的来说,李昀锴认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十分圆满,如果说有一点点遗憾的话,就是对于学术研究的参与还是不够多。

2024年9月李昀锴在吉隆坡获颁Managing IP 2024亚太年度影响力案件大奖
二、当下:凡心所向,素履以往
(一)职业方向的选择
在读研期间,李昀锴曾在最高人民法院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李昀锴发现争议解决是一个很有趣味的事。通过阅读各方提供的证据、案件的笔录,来抽丝剥茧地探求案件背后事实真相的这一过程,使他充满了成就感。因此李昀锴最终确立了从事争议解决律师这一职业方向。在毕业前一年,李昀锴便提前去找实习机会,以此为契机来到了天元律师事务所,并且在毕业之后也一直在天元工作,从事争议解决及知识产权业务。
“我在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学习期间修读的专业是民商法,但是我认为在律所工作的话,各个专业的区分度其实不大。”李昀锴谈到,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的学子,能够进入法大就足以说明大家都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学术水平,因此哪怕专业和实际工作有些许出入,对实务工作也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更加重要的是从业者的个人能力,尤其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例如说,当上级律师安排同学需要跟法院沟通,但是法院工作繁忙,连打好几天电话都打不通,此时如何转换思路,通过别的方法取得与法院的沟通线索。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但从中体现出的问题是,对于一个法律新人来说,如何在实践中去获取信息,怎么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
(二)工作也是学习的过程
对于李昀锴来说,“终身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学习不仅局限于学校之内,也体现在工作之中。在工作和实习中,李昀锴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敢于和周围的人,比如同事、带教律师建立联系。工作是一个不断积累学习的过程,律师绝对不是一个仅限于形式学习的工作,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掌握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做到外化于行。这种时候敢于和别人沟通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另外,李昀锴建议同学们能够多从事一些不同领域的实习。一方面,实习是一个发现自己兴趣爱好的过程。另一方面,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而言也会是一种助力。例如说像是公检法系统、公证处、仲裁委、企业法务等等。
“我在君合实习时发现,他们很少有自己培养出的律师,但是很多律师都会有着法院或者其他单位的背景或工作经验。而这种不同岗位上的经验,就会给予你一种视角上的转换,而这种转换则能让你更好地去理解现实中的案件。如果一直仅仅在律所工作,在处理一个案件时,当面对当事人发表的观点以及提供的证据,就容易陷入一种说服自己的陷阱,当你对材料研究越多、沟通越多,立场就会越偏向于当事人。但是如果你能够以不同的视角,跳脱出这样一个自我说服的陷阱,那么就能以一种中立第三方的角色去审视整个案件经过。这对于律师的职业生涯是大有裨益的。”
对于律师行业而言,就业应当优先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还是家乡?对于如今的同学们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对此,李昀锴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选择在大城市发展,当然能够接触到最丰富的法律资源和学习机会,这意味着可以在某一个领域,比如争议解决,进行深度学习。但同时可能也会承受来自大城市的各方面的压力,比如竞争的激烈程度,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问题。如果在小城市工作,可能工作压力相对大城市来说会轻松很多。但同时也可能会面对案源庞杂,广而不精的问题,无法使自己的技能水平得到提升。同时,小城市也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些法律资源可能并不透明,小城市里的人际关系可能相对于大城市还要更加复杂一点,业务竞争不像大城市一样更加公平,这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但是,我认为对于同学们来说,在大城市工作几年,完成一定的积累,再回到家乡发展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三)人工智能与律师行业
在从事律师行业的同时,李昀锴也是一名人工智能软件创作绘画作品的资深爱好者。2023年5月25日,李昀锴就人工智能生成图片侵权在北京互联网法院提起诉讼并胜诉,该案入选中南大学法治实施研究中心评选的2023年中国法治实施十大事件,被称为首例AI生成图片著作权侵权案。2024年9月,国际知识产权媒体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于吉隆坡举行2024年Managing IP亚太大奖(Managing IP Asia-Pacific Awards 2024)颁奖典礼,国内AI绘画第一案荣获年度影响力案件大奖。
对于律师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法律问题,也深刻地影响着律师这个行业。
“当前人工智能的能力还不完全能够取代律师行业,也许你能通过输入数据,由人工智能进行结果的判断,但是最终依然需要人来进行结果的复核。人工智能依然只是一个生产力工具,由于缺乏社会性的经验,它的很多内容并不足够准确。”李昀锴认为,“然而,尽管如此,在日常的合同、商业信件的起草上,人工智能确实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人工智能取代不了资深律师,但可能会取代律师助理。一个资深的律师一定会具备熟练运用人工智能的能力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工作。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律师处理一些基础性的检索或文书写作业务,这些在以往都是需要律师助理完成的。”
“目前来看,采用人工智能进行法律服务最多的是一些法律咨询公司的低端业务。但是,这种非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反而有可能反向促进真正的法律需求的增长,最终对整个律师行业起到一个利好作用。”
总而言之,李昀锴总结认为,律师不一定会被人工智能淘汰,但是不会使用人工智能的律师一定会被能够运用人工智能的律师淘汰。而这也给予了李昀锴在人工智能业务领域继续探索的兴趣和信心。

李昀锴就首例AI生成图片著作权侵权案接受央视采访
三、建议与勉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首先,李昀锴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实习工作中,都要有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态度。“以律所实习为例,同学们要勇于与律师以及实习中可能接触到的人去交流,不要有‘会不会太忙?’‘会不会打扰?’的顾虑。虽然大部分律师会有业务繁忙的时候,可能很难顾及你所接手的某项具体工作,但是大部分律师是非常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他们的知识的。”
其次,要多多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在律所工作中,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例如,在进入一个律所实习之前,应当对律所的合伙人、各个团队、主营业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自己接下来的沟通提供足够的知识储备,至少不会露怯。”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要多多向律师反馈,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最后,李昀锴希望中欧法学院的同学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能够保持自信。“我相信无论如何,能够进入中欧法学院学习的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大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生活中保持这份自信,才能更好地迎接各种机会和挑战。”
文字:张西超、潘子超 2024级双硕士
图片:李昀锴 2012级双硕士
责任编辑:马安娜
往期推荐:
“桃李”有言 ① | 李卓凡:为当下可为,展未来之望
“桃李”有言 ② | 丁厚淦:常怀感恩之心,力行所能之事
“桃李”有言 ③ | 李笑聪: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桃李”有言 ④ | 张淑媛:让兴趣成长,绽放为热爱之花
“桃李”有言 ⑤ | 王一伽: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桃李”有言 ⑥ | 王骄阳:过往不念,未来不惧
“桃李”有言 ⑦ | 米襄怡:初心如磬,执法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