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2023级赴欧行记 | 18 郑仪蔓:从军都山下到易北河畔:我的中欧法学之旅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中欧法学院努力发挥“国内-海外联合培养”的优势,担当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使命,搭建起一座连接中国与欧洲法律学术、文化交流的坚固桥梁。此次推出“赴欧行记”系列栏目,源于中欧法学院双硕士研究生丰富多彩的欧洲求学之旅。他们深入欧洲,沉浸于国际法的专业学习中,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遨游。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们以敏锐的视角捕捉欧洲的点滴,将自己在欧洲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化作一篇篇生动的记录。这些分享饱含着学子们真实的感悟与深刻的体验。希望通过这个栏目,能让更多人了解中欧法学院学子的欧洲之行,感受他们在留学道路上矢志刻苦学习的人文风范、勇对困境昂扬的精神面貌、奋力创新创造的坚定步伐,为广大读者开启一扇了解欧洲学习生活以及中欧法学院办学成果的窗口。


作者简介

郑仪蔓,中欧法学院2023级双硕士,2024年9月至2025年2月赴德国汉堡大学学习。


2024年秋天,我与中欧法学院2023级双硕士同学们踏上了赴德国汉堡大学深造的旅程。从北京的中国政法大学,到汉堡大学,这不仅是一次跨国学习经历,更是一场法律思维的深度锤炼。当航班降落在汉堡机场时,舷窗外深秋的暮色浸染着这座千年港城的轮廓。我拖着贴满行李标签的箱子走出海关,迎面撞见汉堡机场那面用各种语言写满“欢迎”的墙——这句用中文、德语与拉丁文书写的问候,恰似未来一年留学生活的隐喻:在法系碰撞中寻找共识,于文化差异间构建桥梁。跨越文化,融汇法系,我们在欧洲国际法的课堂上,探讨法律的多元发展;在实践交流中,见证中欧法律合作的时代脉动。


初见汉堡:文化与学术的交汇

汉堡,这座承载着欧洲海洋文明的城市,以其开放的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法学传统迎接着我们。初到汉堡,一切都充满新鲜感。这座德国第二大城市,因其独特的海港文化而充满开放包容的气息。漫步在易北河畔,现代化的易北爱乐音乐厅与历史悠久的仓库城交相辉映,仿佛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辉煌与变迁。

汉堡大学作为我赴欧求学的起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到汉堡大学,我便被其独特的学术氛围吸引。与中国政法大学严谨治学的学风相似,汉堡大学同样以严谨的法学研究和多元的课程设置著称。校园内绿树成荫,学术氛围浓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和专家。作为德国顶尖的公立学府之一,汉堡大学沉稳的大理石柱与浓厚的学术氛围,让我对接下来的求学之路充满期待。


法律课堂:在比较与思辨中成长

汉堡大学的法学课程内容丰富且富有挑战性。课程设置涵盖了欧盟法、国际投资法、国际商法等多个领域,每门课都紧密结合当下国际法律事务的热点问题。教授们不仅注重理论教学,还鼓励学生思考法律在国际事务中的现实作用。例如,欧盟法的课程让我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法律问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国际公法的课程则让我意识到跨国争议解决机制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

与国内注重知识积累的教学方式不同,德国法学教育强调“问题导向”的思维训练。例如,在“欧盟内部市场法”的课堂上,我们需要围绕商品、资本、服务和人员自由流动的法律框架,结合欧盟法院的经典案例,分析现实中企业跨境经营的法律挑战。而在国际公法的研讨课上,我们针对国家间环境责任、海洋法争端等现实问题展开辩论,这种动态的学习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法律的魅力在于比较,而比较的过程则是对法律思维的锤炼。在汉堡的课堂上,我深刻感受到不同法系之间的交融与碰撞。还记得在一次人权法的课题讨论中,来自法国、意大利、中国等不同国家的同学展开激烈辩论,这不仅加深了我对人权保护制度的理解,也让我体会到跨文化法律交流的魅力。


留学生活:语言与跨文化体验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是每一个跨国学习者都会面临的挑战。虽然课程以英语授课,但在日常生活中,德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初到汉堡,我在超市购物、银行开户时常常因语言不通而感到局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掌握了基础的德语表达,能够与当地人进行简单交流。在与欧洲同学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欧文化的差异与共通之处。无论是课堂上的学术讨论,还是课外活动中的日常交谈,语言总能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正如我在学习过程中所体验的那样,法律不仅是规则的制定者,更是文化理解和沟通的桥梁。

探索欧洲:法学之外的世界

在学业之外,欧洲的日常生活也带给我许多难忘的体验。从德国的啤酒节到意大利的美食之旅,再到法国的艺术殿堂,每一次旅行都是对不同文化的深刻体验。走在欧洲的街头,我常常被古老的建筑和浓厚的历史氛围所吸引,感叹着欧洲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德国的汉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沿着易北河散步,我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氛围,从每个角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这让我更加意识到,作为一名国际法学学生,了解并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我们未来的法学研究和实践至关重要。

回望:承载使命,展望未来

回望在汉堡的半年,我不仅在德国判例的研读中锤炼了法律思维,也在中欧法律对话的实践中确立了职业使命。从军都山下到易北河畔,这段跨越法系与文化的旅程让我意识到,法律不仅是国家治理的工具,更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纽带。我的留学经历不仅让我增长了法律知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涉外法律人才的使命感。

中欧法学院的“双硕士”培养模式赋予我们独特的全球视角,让我们能够在不同的法律体系中游刃有余。我希望,未来能将自己的所学应用于中欧法律合作领域,推动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合规运营,促进国际法治的对话与融合。同时,我也期待更多的中欧法学院学子走出国门,成为连接不同法域的桥梁,为全球法律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这一场旅程尚未结束,而我,还在法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图文:郑仪蔓 2023级双硕士

封面制作:陆庭葳 2023级双硕士

助理编辑:伍晓晨 2023级双硕士

邹悦葵 2024级双硕士

鲁晨怡 2025级双硕士

责任编辑:马安娜 李爽


往期推荐:

2023级赴欧行记 | 01 王炜然:欧洲之行——从“小堡”到“小博”

2023级赴欧行记 | 02 韩中远:当时明月在

2023级赴欧行记 | 03 张玉馨:法律与文化的探索之旅

2023级赴欧行记 | 04 周雨露:流光溯影——欧洲留学札记

2023级赴欧行记 | 05 杨宽:跨越国界,邂逅知与行——一场法学与人生的欧洲漫游

2023级赴欧行记 | 06 李思远:跨越易北河的法学求索

2023级赴欧行记 | 07 王梓欢: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

2023级赴欧行记 | 08 王若楠:与松鼠同行的石板路:汉堡留学的温度记忆

2023级赴欧行记 | 09 李宜霖:在金色秋天遇见汉堡

2023级赴欧行记| 10 高雪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023级赴欧行记| 11 罗雯:求学·生活·远行——我的欧洲留学之旅

2023级赴欧行记| 13 王忱纳:恰同学少年

2023级赴欧行记 | 14 张燚兰:欧陆游学札记

2023级赴欧行记|15 伍晓晨:汉堡留学记

2023级赴欧行记|16 郭睿琦:从“德国第一大港”到“多瑙河明珠”

2023级赴欧行记 | 17 金诺子:汉堡半年:学术与旅行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