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与活动 - 新闻通讯 - 正文

2023级赴欧行记 | 05 杨宽:跨越国界,邂逅知与行——一场法学与人生的欧洲漫游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中欧法学院努力发挥“国内-海外联合培养”的优势,担当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使命,搭建起一座连接中国与欧洲法律学术、文化交流的坚固桥梁。此次推出“赴欧行记”系列栏目,源于中欧法学院双硕士研究生丰富多彩的欧洲求学之旅。他们深入欧洲,沉浸于国际法的专业学习中,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遨游。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们以敏锐的视角捕捉欧洲的点滴,将自己在欧洲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化作一篇篇生动的记录。这些分享饱含着学子们真实的感悟与深刻的体验。希望通过这个栏目,能让更多人了解中欧法学院学子的欧洲之行,感受他们在留学道路上矢志刻苦学习的人文风范、勇对困境昂扬的精神面貌、奋力创新创造的坚定步伐,为广大读者开启一扇了解欧洲学习生活以及中欧法学院办学成果的窗口。


作者简介

杨宽,中欧法学院2023级双硕士,2024年9月至2025年2月于德国汉堡大学学习。



启程:从北京到汉堡

作为中欧法学院的学子,研究生二年级阶段奔赴德国汉堡大学、开启欧洲-国际法硕士的求学之路可能是许多同学最为期待的一段旅程,而我也不例外。北京时间的早上七点,经过几乎一整夜的等待,我终于踏上前往欧洲的航班。透过窗外看去,云海在北京朝阳的映照下染上一抹金辉,而我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这不仅是一次跨越国界的旅程,更是一次跨越学术与文化边界的深度探索。

为了提前倒好时差,一夜未眠的我们在飞机上昏昏沉沉地睡过去。经过了包含一次转机的长达十一小时的飞行,我们终于踏上了德国汉堡的土地,拖着大箱小箱辗转公交回到租好的小屋已是晚上10点。匆匆整理好行李和住处,我便早早地上了床。一方面,是一路飞行和颠簸带来的困意,另一方面,此时可能需要安静和独处,才能保持较为平静和憧憬的心情,为即将到来的德国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

校园与学习:习惯的重塑与文化的交织

不久之后,我们就抵达了汉堡大学。在学前教育和校园参观活动中,我们对汉堡大学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是一所坐落在汉堡中心的学校,作为中欧法学院的留学生,我们的第一站是法学院大楼,这里有一个大的多功能教室和若干小教室,以及一个专为法学院学生准备的法学院图书馆。我们的很多课程就将在法学院大楼里展开。走出法学院的教学区向前走,就能来到汉堡大学的一个中心区域,它更像学校中的一个安静的公园。汉堡大学有着国外大学的特点,即它是完全对外开放的,并没有物体将它与周围隔开,经常看到许多学生三三两两地坐在草坪上讨论学术,很多时候大家也会把午餐带到这里,享受午后的阳光。

在汉堡大学,学习生活应该说是这里的主题。课程的种类丰富,内容也各具特色,我迅速感受到德国法学教育的严谨与深度。欧洲-国际法课程不仅涵盖欧盟法、国际公法、国际贸易法等核心内容,还强调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在欧洲的课堂上,教授们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课堂讨论往往围绕着国际法律热点问题展开,每位学生都要充分准备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也许是每周两次的Tutorial Course 。实际上这一被称为Tutorial的课程是将我们分为不同的小组,由几位特定的导师带领我们对每门课的内容进行复习、答疑和更深层次的讨论。小组的形式让我们能够有着更充分的讨论空间,也有了更多机会与小组内尚不熟悉的外国同学进行交流。Tutorial上的氛围更为舒适,交流和讨论也更为激烈,而那几位年龄并不比我们大多少的博士生导师也成为了我们熟悉的朋友。我们小组的导师Tomás还邀请我们去参加他和另一位导师Franziska的PhD researches的展示,让我们有了近距离学习和了解在国外进行学术研究和深造的机会。

除了国际法课程外,汉堡大学还为我们这一项目的同学开设了德语学习课程。本着“都来到德国了,还是学学当地的语言吧”的想法,我也参加了这一门课。相较于其他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德语课显得轻松愉快,在Sabina老师的教导下,我们也算是学会了打招呼之类的日常用语,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总的来说,汉堡大学的学习生活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学习模式的重塑和多样文化的交流。这种重塑体现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在汉堡大学,互动和批判性的思维是更加为教授和导师所强调的,同时自主学习的比重也很大。另一方面,课堂上活跃的外国学生也总能给我带来思考问题不一样的角度,也许这是不同文化特点带来的冲击与交织。同样在德语课中,从第一堂课开始,老师就强调我们不是来这里学习阅读的,而是要逼自己说出来,因此每一堂德语课都是我们要“说”的比老师多得多。


旅行与生活:异国他乡的适应与成长

除了学术生活,留学生活的点滴也让我收获颇丰。也许是因为我们特殊的多人居住模式,对我而言在汉堡的这段时间,吃中餐的次数要远多于西餐。坦率地说,这帮助我很快地适应了在德国的生活,同时相比西餐,中餐真的更能抚慰心灵和带来幸福感。就结果而言,虽然也存在诸多不便,但群居生活让我在异国他乡也能找到归属感。


除了学术与生活,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也成为我留学经历中难忘的篇章。

在荷兰,我走进梵高博物馆,近距离欣赏这位天才画家的笔触;

在意大利,罗马斗兽场的残垣断壁让我遥想古罗马帝国的辉煌,而佛罗伦萨的艺术气息则让我沉醉在文艺复兴的光辉之下;

在冰岛,我目睹冰川、火山与极光交相辉映,仿佛置身于地球的边缘,见证大自然最原始的壮丽与震撼;

在法国,我漫步卢浮宫,透过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触摸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印记;

在捷克,布拉格古老的查理大桥和红瓦屋顶交织出一幅中世纪的画卷,流淌着东欧独特的浪漫与沧桑;

而在西班牙,我来到风光旖旎的圣塞巴斯蒂安,金色的贝壳湾与碧蓝的大西洋交相辉映,从乌尔古尔山上俯瞰,整座城市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辉。漫步老城区和海滩,品尝着巴斯克美食,这座海滨小城的浪漫、舒适与美食,让人流连忘返。她也成为了我心目中欧洲最美的地方。

每一座城市的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丰富了我的世界观,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段跨越国度的求学时光。

留学感悟:法律无国界,梦想有归途

回顾欧洲的留学生活,我不仅在法学专业知识上得到了提升,更在文化交流和个人成长方面收获良多。从最初的适应,到后来的深入学习,再到跨文化交流,我逐渐意识到,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体系,更是一种沟通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桥梁。作为一名中欧法学院的学子,我深知自己肩负着推动中欧法律交流的责任。欧洲的法律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而中国的法治建设也在日益完善。我希望未来能在国际法领域继续深耕,推动中国与欧洲在法律和文化上的进一步交流,为法治全球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留学是一场旅程,但它不仅仅是身体的移动,更是思想的拓展和视野的开阔。这段欧洲之行让我学会适应、独立和成长。无论是学习、旅行还是生活中的点滴挑战,都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放。未来,我将铭记这段旅程,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投身法治事业,以更大的勇气面对未来的人生。



图文:杨宽 2023级双硕士

封面制作:李爽

助理编辑:张西超 2024级双硕士

责任编辑:马安娜 李爽


往期推荐:

2023级赴欧行记 | 01 王炜然:欧洲之行——从“小堡”到“小博”

2023级赴欧行记 | 02 韩中远:当时明月在

2023级赴欧行记 | 03 张玉馨:法律与文化的探索之旅

2023级赴欧行记 | 04 周雨露:流光溯影——欧洲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