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友 - 校友风采 - 正文

【湖北高院】周末青简 | 一个人和一群人

米襄怡,中欧法学院2018级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21年7月毕业,获得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硕士学位及德国汉堡大学法学硕士学位。现任湖北省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四级法官助理。


编者按

米襄怡是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的第一期“青衿”案例精研活动的分享人,作为襄阳中院研究室负责案例统筹工作的法官助理,她不仅注重精进自身的案例编报能力,更注重统筹推动辖区法院干警共同发掘、培育和编写案例,一个人带动了一群人。

2021年7月参加工作,曾在湖北省谷城县石花镇将军山村进行基层锻炼,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所在村庄被评为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森林乡村、清廉村居建设省级典型村。2023年7月回到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现任研究室四级法官助理,主要从事案例库、法答网、司法建议、调研、辅助办案等工作。参与编写的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案例库”“人民法院案例库参考使用典型案事例”和“那些与法答网有关的故事”,撰写的论文获全省法院第三十二届学术讨论会优秀奖、全省法院第三十四届学术讨论会三等奖、“立丰杯”第九届湖北省诉讼法学“新苗奖”三等奖。被评为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24年度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在个案的沃土中培育规则的大树

案例编写是案件办理的延伸,是法官智慧与理性的二次呈现。结案不是终点,而是规则生长的起点。记得第一次编写案例时,我看着办公桌上成堆的案卷,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这些沉睡在卷宗中的故事,或许能为后来者在相似的迷局中点亮一盏灯;忐忑的是,如何从纷繁的细节中提炼出值得传承的裁判智慧。那时的我,对案例编写的理解还简单停留在“文书改编”上,通过编写实践才逐渐明白,案例是匠心独运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价值。

理念为先,发现价值而非制造价值

很多同事会问,好的案例哪里去找?其实,每个法官办理的案件都值得发掘,但要看是否有愿意俯身探寻的意识。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引发的纠纷,涉及公共利益与个体权益的微妙平衡;一桩平凡的劳动争议,可能揭示“新业态用工关系认定”的裁判方向。然而,许多案件的价值因未被发现而沉睡。要转变理念,就是要让我们从“结案即终点”的思维中跳脱出来,以点灯人的责任感重新审视每一个案件,发现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能够指引未来的价值。

从“四个维度”发现案例。从案件评查中精准定位裁判中的共性、疑难问题,从专业法官会议、审委会会议的交锋中整理裁判思路的突破性观点,从以往获奖的、公众号刊发的稿件中寻找具有标杆意义的案例,在阅核单中嵌入“本案是否具有培育价值”选项,让每一个案件都有机会成为指引未来的路标。

从“三个角度”抓住关键人。与业务庭长沟通,争取工作支持,挖掘具有政治、法律、社会价值的案件;与精品案件多、法律思维敏锐、案例意识强的法官结对,将裁判智慧转化为可参照的规则;与全市法院有志于案例编写的干警携手,让案例编写成为薪火相传的使命。

从“两个方面”做好激励。将获奖、入库案例作为评先评优的加分项,进行公开表扬;并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专题宣传。我能感受到法官们眼里的光,那是被认可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方法为要,精研规则而非复述裁判

案例不是流水账式的文书复刻,而是司法智慧的“匠心之作”,它不仅要完整呈现案件事实,更要提炼裁判规则、传递司法价值、回应社会关切。

能够入库的案例,或是在法律适用上更进一步,或是兼顾规范引领、承载社会关切。襄阳中院入库案例某故意杀人案中,被告人虽无直接“隐匿或者遗弃”行为,但因将被害人带离现场、拒绝送医被判故意杀人罪。裁判理由抽丝剥茧的论证,延展了相关司法解释的适用边界。枣阳法院入库的拐卖儿童案,直击拐卖儿童甚至出卖亲生子女的社会痛点,以司法案例的示范性为未成年人保护划出清晰红线。

案例编写过程更是一场与细节的较量。副标题必须精准,点明案例要解决的法律适用问题,反映案例的价值、精髓、核心。基本案情主要写与裁判要旨相关的基本事实,要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裁判理由需坚持三段论,逻辑缜密,论证充分。裁判要旨简要归纳提炼案例体现的具有类案参考、指引作用的裁判规则、理念或方法。

案例编写还要注意以下事项:具有示范意义或典型性的案例须第一时间编写报送,避免价值流失。要定期梳理案例库,识别尚未覆盖的领域或新型、疑难问题,针对性组织编写。要严格校审,确保案例表述清晰、逻辑自洽,坚决消除文字错漏、表述模糊、前后矛盾等低级错误。

借力增效,协同共进而非孤身奋战

案例编写不能单打独斗、闭门造车,而要善假于物、集思广益。每一个案件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裁判规则与社会价值,既需要法官的专业判断,也需要借助各种资源和工具,形成合力。

工作中,我逐渐摸索出一套“三问三答”的方法:

问法官——案件的争议焦点为何,审理中遭遇的困境与突破点何在,其示范作用或核心价值如何彰显?唯有理性把握承办人的思维脉络,方能精准捕捉案件精髓,编写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问法信——我们对于法条的理解是否准确,与权威案例观点是否相左,学术界观点如何?以此为案例编写注入思辨深度与理论厚度。

问AI——能否帮我梳理事实、校验格式,能否帮我快速查找相关理论?当然,人工智能工具虽能为案例编写赋能,但案件价值的判断、法理逻辑的梳理、核心观点的凝练等创造性工作,必须靠我们亲自完成。

案例编写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司法能力的显性化。如今,每当我翻开自己编写、修改的案例,就会想起在办公桌前精研规则和理论的时刻。我相信,这些案例虽然无声,但一定会照亮我追逐法治理想的征程!


责任编辑:李爽


本文转自湖北高院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W_S5n5vm9yE6E7DcKnWHg?scene=25#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