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第二届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杯”全国法科学生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中,组委会组织中外专家对选手的初赛演讲视频进行评审。本届赛事的初赛评委,结合自己的教学或者执业经验,给未来的涉外法律人以及“中欧杯”赛事提出建议。
1、您之前是否了解过“中欧杯”?请谈谈您眼中的“中欧杯”。
张南老师(中国政法大学):我了解“中欧杯”,去年曾经作为复赛评委参与过“中欧杯”。在我眼中,“中欧杯”是全国首创的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价值。因此在我院今年即将出版的《中国涉外法治蓝皮书》中,我们特意邀请了“中欧杯”的举办方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撰写有关涉外人才培养的专门版块,并期待举办该赛事的工作经验分享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树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典范。
赵春蕾老师(清华大学):我去年即作为评委参与了“中欧杯”的评审。在我看来,“中欧杯”的举办既响应了国家涉外法治战略布局的需求,更充分展现了青年法科学生积极成为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的形象,是青年涉外法治人才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好平台。
杨雅云老师(西南政法大学):2023年第一届“中欧杯”大赛就引起了我的关注。看到大赛公告后,我第一时间请示领导在全院广泛宣传并得到支持,随即又联系各年级辅导员转发公告链接鼓励学生参赛。后来得知我院学生刘睿哲斩获一等奖,甚感欣慰。“中欧杯”是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举办的面向全国高校法科学生的高品质涉外法律能力大赛,作为中欧法学院重要“品牌活动”,各比赛环节设置公平、合理、严谨,有助于锻炼提升有志从事涉外法治工作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本次赛事留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王军老师(中国政法大学):很多参赛学生投入极大精力,非常认真地准备和制作演讲视频,展现了积极奋进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这种态度和精神无疑会助力青年学生未来在法律工作中取得成功。
杨国栋老师(西南政法大学):大多数同学能够流畅而自然地用英文对比赛的问题进行阐述,不少同学讲述的形式比较丰富,而且可以用举例子方式进行更为平易近人的讲解。
杨雅云老师(西南政法大学):作为初赛视频评委之一,参赛选手提交的法律英语演讲视频令我印象深刻。绝大多数同学都紧密围绕选定的主题进行演讲,语言流畅、逻辑清晰、阐述完整。特别是在表现形式上,既有足够吸睛的“博主风”,也有气场十足的“教师风”,还有严谨细致的“律师风”,丰富多样、亮点纷呈。最重要的是,无论视频内容和形式如何,同学们都展现了积极向上、自信大方的精神面貌,每一名同学都值得肯定点赞。
张南老师(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杯”主办方高效的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赵春蕾老师(清华大学):同学们的平均水平较去年有提高。
3、您能否为年轻的法律人分享如何成为涉外法治人才?
张南老师(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训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涉外法治人才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青年学子应该树立成为一名优秀的涉外法治人才的目标,加强内在驱动,主动运用学校和学院平台、所在专业和所学课程、学习资料和实习机会等资源加强自我培养、学习和训练。其次,学校和学院应创设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和环境,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师资队伍、教材和实习基地建设,为青年学子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料和实训机会。再次,加强模拟训练是关键。青年学子在成为涉外法治人才的道路上参加模拟比赛的次数越多,越容易为未来的实战积累经验。因此应充分利用“中欧杯”的参赛机会去加深体验和促进交流。
杨雅云老师(西南政法大学):要成为涉外法治人才,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扎实的外语能力是基础。从事涉外法律工作离不开扎实的外语能力(听说读写能力),大多数时候是英语能力,如果还会德语、法语等小语种,更有优势。第二,深厚的法学功底是核心。青年法律人应努力学习国内外法学知识,培养自身深厚的法学素养,努力成为解决涉外法律问题的专业人才。第三,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关键。除了外语和专业能力以外,青年法律人还需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成为“体格强健、精神刚健、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创造活力、有人格魅力的”涉外法治人才。
4、您认为在参与涉外法律业务中,青年律师应具有哪些品质?
赵春蕾老师(清华大学):1.专业知识是基础,需通晓国内外法律法规,理解不同法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2.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3.过硬的语言能力;4.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5.团队合作精神。
5、您对“中欧杯”有什么建议或者期待?
王军老师(中国政法大学):建议在竞赛中增加书面形式法律问题研究的比重;另外可考虑增设参赛者随机组合、合作工作方面的考察。
杨国栋老师(西南政法大学):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法学院学生了解这一赛事活动、参与这一赛事活动,助推国家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事业,同时增强中欧法学院的能见度和影响力。
6、您对未来想要参加“中欧杯”比赛的青年学生有什么建议?
王军老师(中国政法大学):一个好的研究报告或者专题演讲,既要以扎实的研究为基础,也要认真考虑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既要令人信服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又要想办法让受众有兴趣阅读或者听取你的陈述。
杨国栋老师(西南政法大学):充分准备,增强自信,夯实专业基础,锤炼法律思维,注意跨文化交流的方式和风格。
责任编辑:李晓露、马安娜
往期推荐:
第二届“中欧杯”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第1号公告
第二届“中欧杯”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第2号公告
第二届“中欧杯”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第3号公告
第二届“中欧杯”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第4号公告
初赛入围名单公示丨第二届“中欧杯”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第5号公告
复赛晋级名单公示丨第二届“中欧杯”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第6号公告
复赛参赛须知丨第二届“中欧杯”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第7号公告
初赛评委阵容丨第二届“中欧杯”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第8号公告
涉外法治人才气质风尚奖投票开始丨第二届“中欧杯”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第9号公告
志愿者招募|第二届“中欧杯”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第10号公告
决赛观众报名|第二届“中欧杯”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第11号公告
“中欧杯”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中欧法学院 (cesl.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