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与活动 - 新闻通讯 - 正文

国际法律职业系列讲座 第18讲: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制度暨中国的实践

2024年5月22日上午,由中欧法学院组织的“国际法律职业系列讲座 第18讲”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郭建安先生主讲,由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郑永流教授主持。讲座以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为主题,旨在加深学生对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理解、提升其解决跨境法律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推动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

主讲嘉宾介绍

郭建安,曾任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司法部司法协助外事司(现司法部国际合作局)司长,中国法律服务(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经理,中国法律律师事务所(香港)首席合伙人,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理事、行政财务委员会委员,在中欧法律合作项目结束前后,多次接受欧盟驻华使团及其聘请的欧洲专家就项目成果及后续行动包括建立中欧法学院进行的访谈。


讲座内容概览

郭建安先生在法律领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他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为学生们系统地介绍了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概念、意义、法律基础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情况。讲座的核心部分聚焦于中国在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方面的实践。郭建安先生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中国如何与其他国家进行有效合作,共同打击犯罪,保护公民权益。他还分析了当前影响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要素,包括法律体系差异、政治因素、经济利益等。讲座内容丰富,案例详实,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讲座主要内容

1.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意义

郭建安先生首先向同学们阐述了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重要性。他指出,随着犯罪形态的国际化,各国之间的司法合作变得尤为关键。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全面追诉和惩处跨国犯罪,也是国家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治理和国际社会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法律基础

讲座中,郭建安先生详细解读了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法律基础,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法两个层面。他特别提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的相关规定,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双边和多边条约,这些都是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重要法律支撑。


3.中国的实践与案例分析

郭建安先生结合中国在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方面的实际案例,如湄公河大案中的中泰调查取证合作,以及中国首次安排证人出庭作证等,生动展示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积极作为和取得的成效。这些案例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实践的兴趣。

4.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形式与挑战

郭建安先生还介绍了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多种形式,包括协助送达司法文书、调查取证、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资产、引渡、刑事诉讼移管、承认与执行外国刑事判决、没收返还分享犯罪资产以及被判刑人移管等。同时,他也指出了影响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成效的要素,如法律体系差异、地缘政治影响、综合国力制约以及专业力量的欠缺等。

5. 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基本原则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郭建安先生强调了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相互尊重国家主权、互惠原则、一事不再理原则、双重犯罪原则、政治犯罪和军事犯罪例外原则、特定性原则以及本国公民和死刑犯不引渡原则等。

 

讲座结束后,郑永流教授主持现场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就不同国家对犯罪罪名的定性在国际上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未来想从事国际司法职业在研究生阶段所需要做的准备工作等问题与郭建安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对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兴趣。

结语

通过本次讲座,中欧法学院2023级学生们对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郭建安先生的精彩讲授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法律知识,也为他们的法治实践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欧法学院将继续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的法律人才,为推动国际法治进程贡献力量。


文字:潘礼彧涵 2023级双硕士

图片:陈悦敏 2023级双硕士

责任编辑:魏一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