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学院 - 校友 - 正文

校友访谈之: 2011级双硕士研究生谢琳

谢琳,中欧法学院2011级双硕士研究生,目前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

1.您认为在中欧法学院学习,对您有何帮助或者影响?

在中欧法学院的学习对我的帮助特别大,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充实的课程安排让我专业方面的阅读和写作都得到了高强度训练。每门课程都有学院发的很多的阅读材料和推荐材料。中国法课程结课作业一般也都是论文形式,加上一篇中国法毕业论文一篇欧盟法毕业论文,读和写方面的训练着实深刻。欧盟法全英文授课,上午大课堂讲授,下午小组讨论,晚上看文献,周末复习,大概两周考一次试,这种节奏仍然非常熟悉。毕业后我从事反倾销方面的工作,欧盟法中学到的知识感觉尤其对口。学院两个学位的安排,为我们的就业方向多了份选择。

除了课程学习之外,学院为每位同学都请了导师。我的导师是李曙光教授。导师传授的知识比起课堂学习更加丰富,而且自2011年进入曙光名门起,这种传授就一直未曾中断。我现在也还经常参加李老师组织的沙龙等活动,每次听老师发言都特别有启发。老师对学生从来都是非常宽容,从来没听他批评过人,学生确实存在问题一般也会通过其他的语言开导。记得当年找老师谈一个论文选题,老师没有直接否定我,而是给我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大家现在都在谈论要吃什么的问题了,你就不能再去讨论要不要吃饭的问题了,而是可以想想吃湘菜还是鲁菜或者其他菜的问题了。”每个导师都有自己带学生的风格,具有共通性的是对学生的教导和关爱,而这种教导和关爱也不限于自己门下的学生。

中欧法学院的老师都特别好,教室上课一般都是座无虚席。老师们的讲授不仅在当时觉得很精彩,就是现在再回顾也是十分经典。我前不久又温习了李老师当年在中欧主讲的破产法课,还是收获满满。现在感觉“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句话中很重要的一层是,在师傅已经将毕生研究精华传授给学生的时候,学生自己的知识积累程度决定了他可以吸收到什么程度。这也让我联想起《神雕侠侣》中这样一个情节,郭芙、杨过和武氏两兄弟四人都偷看到了黄蓉给鲁有脚传授打狗棒法心法,只有杨过领会到了其中的奥妙无穷。因为杨过已经有了洪七公之前所教招数为基础。同学们比杨过当年学武幸运的多的是,不用偷学,各位大师都在课堂上倾囊相授毕生所学。不过,要真正听懂老师们的课,课前课后还是要多下功夫。即使当时不一定能听懂,也可以做好记录,留待以后消化。

而且,中欧学子可能成为了一些著作优先阅读者,而且这种阅读还是作者现场讲授的方式,例如,王军老师的《中国公司法》。当然,老师们的好也不仅体现在教学上,更体现在为学生多方面的帮助上。例如,我一个课堂报告受到朱伟一教授肯定,经他推荐发表在了《北京仲裁》。此外,各位行政老师们也从来都是耐心地帮我们解决各种问题,就是毕业后也仍然受到了极好待遇,我在申请博士的过程也还没少麻烦他们。借此机会向各位老师道一声感谢。

谈及在中欧的学习,更少不了的是共同奋斗过的同学们。中欧有自己固定的教室,同学们每天都在一起上课,交流机会多,学习氛围好,图书馆、教室等地都能见到熟悉的同学们。时光飞速前进,硕士毕业已经近五年,同学们一个个都自带励志光环,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不小成绩,让同为CESLer的我也倍感荣光。同时CESLers也是将在学校中的团结互助精神继续发扬。有问题群里问一声,总会有回应;有空闲找地聚一聚,总会有了聊不完的过去和未来。

2.您读博士是出于什么考虑?

这个问题可以从不从角度回答,理想化一点,主要是想为社会解决问题、促进法治的落实贡献自己的点滴之力。而读博士是我能想到的最适合我的途径——通过研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写出对社会有用的作品。现实一点来看,攻读博士学位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也为我的个人职业提供更好的机会。每个职业都从不同角度为社会贡献着力量,高校有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时间上相对自由,并且需要持续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具有挑战性。

3.您为什么选择了北京大学?

不同学校都可以提供学术研究平台,但是每个学校的优势不一样。北大法学院的优势跟我的研究兴趣十分贴合。

4.您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读博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养?

有兴趣就可以,坚持就能成功。对于中欧的同学来说,读博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应该是都具备了,是否再继续深造首先就是一个自我选择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能否放弃其他的一些东西。例如,如果选择读博,可能需要放弃高薪工作,或者需要完全放弃工作,或者是要换一个不同的工作。而这选择需要结合个人兴趣、职业安排、家人态度等多方面考虑。

5.申请博士的过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不同学校对博士招生的要求会有差别,但是一般比较注重研究计划。具体地,以北大法学院博士申请为例,申请博士主要有初试和复试两关。

初试主要是对提交材料的书面审核,根据所提交材料的得分情况确定进入复试的名单。影响初试得分的主要是研究成果与研究计划。初试的材料审核中有一个硬指标是英语成绩,例如提前将托福、雅思或六级考到一个好的分数很占优势。如果没有英语成绩证明可以报名参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PKU-GATE)。

复试一般是面试,主要由老师们针对研究计划进行提问。研究计划可以等同于论文来写。我第一次考博失败主要就是没有弄清楚怎样准备研究计划,导致在复试的时候非常被动。类似于,其他同学拿着厚厚的论文,而我空着手。从提交书面材料到复试大概有好几个月的时间,这些时间可以充分用来完善和进一步熟悉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形式上的具体要求可以参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博士招生材料中的介绍,其中有介绍研究计划具体要包括哪些部分。更详细更具体的操作就可以等同于学术论文写作了,在论文写作方法上对我启发很大的一本书是郭雳老师课上推荐的《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for postgraduates》。有时间最好去听一门专门的学位论文写作课。

以上是很具有个人倾向的概括性介绍,详细的要求要仔细阅读当年的招生简章。北大非常透明,初试、复试成绩等一般都在北大法学院网站上向社会公开。

最后,最最重要的就是如果有想法,就试试吧。

6.您现在博士的学习、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现在的学习状态主要可以用“做图书馆工作”来概括,详细一点就是读文献,写论文。此外,还会担任一些助教工作,旁听一些感兴趣的课。整体时间安排上来看,一年级修满基本课程学分,二年级综合考试、开题,四年级预答辩、答辩。不同阶段的考核形式上基本都是面试的方式,实质上都是考查读了什么书研究了什么问题,最终成果的集中体现即为博士论文。当然,毕业还有一定的发表要求,目前的要求是至少两篇CSSCI。

生活上,和一般的学生生活并无太大区别。

7.对于毕业之后先工作几年再读博深造您怎么看?

我读博之前已经工作了三年,这些年的工作经历帮我找到了博士研究的方向。

法学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法学实践与法学研究关系紧密。选择了法学这个学习方向,选择了法律相关的职业,研究与写作都是少不了的。最典型的例如,法官要写判决书,检察官要写起诉状,律师要写起诉状、辩护词,公司法务可能也要写单位公众号等等。所以,如果喜欢研究与写作,那么从事任何一份法律职业都可以让你继续这份喜爱。基于工作的研究有其优势,也有其束缚。优势在于特定的职业角色会促使你在特定的方向上深挖,接触到最前沿的实践,激发思考;而束缚也与职业角色相关——能够用于研究的时间毕竟有限,而有些研究又确实需要消耗特别多时间。无论是读博还是工作,身份的标签并不能圈住个人的兴趣,多少都可以挤些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毕业之后先读博还是先工作,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也都是机遇安排的幸运。如果想读博,又不得不先工作,那么至少可以选择一下最有利于读博的工作,有些单位是很支持员工深造的。

8.您在学习生活和职业方面对师弟师妹们还有什么其他建议吗?

中欧法学院的学习紧张,但也要尽可能积极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与老师同学们交流。因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在很大可能上只会更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