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法哲学与交叉法学研究所 - 学术动态 - 正文

2014级博士李柏杨的荷兰访学见闻

【编者按】初到阿姆斯特丹,孤身学习中难免倍感失落,勇于迈出沟通的第一步,敞开心扉,与同学、教授及相关学者的交流使我走出思想的桎梏,受益匪浅。

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访学已近八个月了,不敢说了解,但是也算对荷兰的高校学术生活有了些认识,我想就这个问题做一点介绍。以我所在的CSECL(The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研究中心为例,成员大多是学校进行欧盟私法研究的教授,研究员以及博士生。研究中心的形制更像是一个学习小组,每周大家碰面开一次研讨会,这个研讨会有三种形式:guest seminar,internal seminar recent development report。第一种研讨会通常由中心的各个教授邀请近期发表了比较有价值的文章的学者来做一个报告,大家进行讨论,提出问题或者建议;第二种是中心内部的教授或者博士生针对其近期的研究进展以及发表或待发表的文章向大家寻求建议。最后一种则是大家对最近的重要判决或者学术论文做简报,分享新见闻。每周参加所里的研讨会扩充了很多在欧盟法领域的知识,虽然并非所有的主题或者内容都与自己的研究课题直接相关,但是能在各种方面受到很多启发,能看到新的思路,借鉴好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等等。另外我还在研讨会中做过报告,对自己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理论作了简要介绍,得到了很多意见。我觉得这和单独与某一个教授或同学交流很不一样,这种情况下纷至沓来的问题能最大限度的挑战自己观点逻辑的严密性,并且不同意见之间相互碰撞往往能得到新的火花。

除了研究中心固定的研讨会之外,还有各种样式的workshop,以及博士生们自发组织的讨论会。这样的讨论会通常是在比较轻松的场合,几个博士生聚在一起,在午饭或者晚饭的时候每个人将自己目前研究遇到的困难拿出来和大家讨论,一方面可以听取旁观者的看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迫使自己梳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把观点从脑海中输出,这个过程本身就可以让自己从一个更客观的角度重新审视,暴露原先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另外,荷兰的学术圈还有一大爱好就是“牵线搭桥”,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非常乐于将他们认识的与你的研究相关的学者引荐给你,约个时间喝杯咖啡聊一聊。可以感觉到交流是学术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是极大的乐趣所在。

最后还想讲一点感悟,我觉得学术生活,尤其是理论研究,最艰难的一点就是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很多时候不能及时的得到有效的评价反馈,当研究进展不能如自己预期的时候,会迷茫和沮丧,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偏于消极。而这些消极情绪常常很难克服。我刚刚到荷兰的时候,没能第一时间融入新的环境,不知道怎么和同事同学打交道,身边也没有好朋友可以倾诉,有段时间相当苦闷。好在这个时候我积极地进行了“自救”,从研究中心的邮件列表中找到同学的邮件,“冒昧”地询问可否一起聊一聊,坦白了自己的困难,才知道原来大家都特别地热情和热心。当然我的情况属于个例,也许很多同学不会遇到这样的困难,但是我希望如果有同学因为研究进展缓慢而焦虑的时候不要继续一个人苦恼,多和别人聊一聊,树立信心,继续加油!

 

作者:李柏杨 中国政法大学2014级博士,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访问学者

编辑:袁筱玮 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2015级硕士